無國界記者2023年新聞自由獎得主

在今天(11月28日)於布魯塞爾舉行的第31屆無國界記者(RSF)年度新聞自由獎頒獎儀式上,哥倫比亞調查記者Juan Pablo Barrientos獲頒影響力獎,埃及部落客Mohamed Oxygen獲頒勇氣獎,瓜地馬拉報紙編輯Jose Rubén Zamora獲頒獨立獎,法國攝影師Karine Pierre則獲頒「盧卡斯多萊加-SAIF」攝影獎。
無國界記者每年頒發新聞自由獎,以表彰為捍衛或促進全球新聞自由做出卓越貢獻的記者媒體。今年的得獎者從來自18個不同國家的21組入圍者中脫穎而出。
2023年頒獎儀式於布魯塞爾舉行,與會者包括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、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主任馬特維丘克(Oleksandra Matviichuk)和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喬霍瓦(Vera Jourova)。
儘管遭受騷擾和審查,Juan Pablo Barrientos仍揭發哥倫比亞的犯罪活動和貪腐現象,因而獲頒影響力獎。即使清楚自己可能因此入獄,部落客Mohamed Oxygen仍勇於報導埃及的抗議活動,因而獲頒勇氣獎。瓜地馬拉《elPeriódico》報紙的所有者和編輯Jose Rubén Zamora遭受司法騷擾、最終入獄,他因調查貪腐問題而獲頒獨立獎。Karine Pierre以其「帶我回家!」(Take me home!)報導贏得「盧卡斯多萊加-SAIF」攝影獎,其作品揭露巴基斯坦兩座接待中心內,數百名被拋棄婦女及兒童的悲慘處境。
今年的獎項評審團由全球各地的頂尖記者與言論自由捍衛人士組成,評審團主席為無國界記者主席、法國記者與專欄作家韓石(Pierre Haski)。
勇氣獎
Mohamed Ibrahim Radwan(Mohamed Oxygen)(埃及)

Mohamed Radwan以其部落格Egypt's Oxygen所用的筆名Mohamed Oxygen為人所知,他在服完五年刑期後於2019年初獲釋,但仍處於當局的監視之下,且不得重返工作崗位。然而當抗議活動於同年9月爆發時,他仍不顧一切地進行報導。他對知情權的追求被當局視為反抗行為,被捕後因「發佈虛假新聞」再度遭判刑五年。如今在埃及,Mohamed Radwan之名已成為新聞勇氣的代名詞。
影響力獎
Juan Pablo Barrientos(哥倫比亞)

去年,這位記者的工作讓哥倫比亞人得知26名被控性犯罪的天主教神父身份。由於對此主題和貪腐現象進行調查,《讓孩子們來找我》(Dejad que los Niños Vengan a Mí)一書的作者Juan Pablo Barrientos七年來不斷遭受迫害審查。其報導使哥倫比亞人得以辨認罪犯與對抗有罪不罰現象。
獨立獎
Jose Rubén Zamora(瓜地馬拉)

elPeriódico日報揭露了瓜地馬拉二十年來的腐敗政治,其創辦人兼編輯Jose Rubén Zamora所遭受的威脅和司法騷擾與日漸增。2022年7月,他因捏造的洗錢指控被捕,遭審前拘留近一年時間,其報社於2023年5月被迫關閉。他在2023年6月被判六年徒刑,此判決在上訴後於10月13日推翻,但他在下次庭審前仍持續遭到關押。
「盧卡斯多萊加-SAIF」攝影獎
Karine Pierre(法國)

Karine Pierre自學攝影、在2015年11月巴黎恐攻期間開始其攝影師工作,她於2017年底加入Hans Lucas通訊社,在報導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衝突後留駐貝魯特兩年。在繼續其長期計畫的同時,她也與《世界報》和《華盛頓郵報》等報紙合作。她在巴基斯坦製作「帶我回家!」系列作品,記錄喀拉蚩(Karachi)和木爾坦(Multan)市兩座接待中心對婦女的暴力行為。這些婦女遭丈夫拋棄、家人拒絕與多年虐待,其中多數人將在中心的牆內度過餘生。